“26岁金盛网,街舞圈最帅的那束光,灭了。
刷到这条消息的时候,手指停在半空,脑子先蹦出的是去年他在《这街》舞台上那个“空中肘转”——落地稳到像地心引力给他开了后门。
谁能想到,把命留在练功房的,偏偏就是这个不要命的“稳”。
成都追悼会那天,Hello Dance全员穿统一黑T,胸口印着“Dance Never Die”。
投影循环播他剪的集锦,最后一幕定格在失误前0.5秒:头朝下,颈背角度已经预警,可他还在笑。
现场没人哭出声,眼泪全砸在地板上,噼啪响。
隔壁街的大喇叭放着《这街》主题曲,节奏一来,几个小队员下意识脚背绷直,才想起那人已经带不走,也带不坏。
更难受的是,他本来不用死。
医生对着央视镜头直接甩话:“颅骨裂的那一下,如果垫子再厚5厘米,大概率只是脑震荡。
”——5厘米,一瓶可乐的高度,买他一条命。
圈里老炮儿私下吐槽:街舞比赛越卷,主办方越省,一块爵士地板敢叫“国际赛事标准”,底下连防震胶都不贴。
选手为了拍短视频,把动作难度硬拔到体操级,护具却停留在“嘻哈态度”——说穿了,就是裸奔。
现在倒好金盛网,中国舞协连夜发公告,500万“青年舞者培养基金”到账,首批名单明年春才评,可海报上那句“让年轻人安全地跳”已经被截成表情包——配字“事后诸葛亮,事前猪一样”。
更魔幻的是,歌手解晓东同一天在大湾区音乐会跟董璇女儿合唱《娃娃脸》,微博热搜两条并列:一条“解晓东走了”,一条“解晓东好年轻”,点进去全是走错片场的吃瓜群众。
同名不同命,地狱级黑色幽默。
有人骂节目组吃人血馒头,其实节目组也冤——录制合同里白纸黑字:“高难度动作由舞者自行评估风险”。
翻译成人话:出事别找我。
街舞从地下杀进主流,靠的就是“敢死队”滤镜,如今滤镜碎成玻璃碴,大家才发现根本没有兜底。
就像一位B-boy在弹幕里留的:“我们拼命想被看见,最后被看见的却是救护车。
说回练功房。
那间屋子现在锁了,门口堆满向日葵和能量饮料。
管理员大姐每天拿抹布擦地,边擦边嘟囔:“地板太滑,他那天还跟我说要换双鞋。
”大姐不懂街舞,只记得小伙子每次练完都鞠躬,说“阿姨辛苦”。
一句客气话,被她循环播放成告别仪式。
听说《街舞安全标准》2026年才实施,大姐直撇嘴:“标准能救人,也能拖死人。
”——话糙,理不糙。
文件没下来之前,垫子厚度、护具规格、急救通道,全看老板良心。
而良心,在流量面前常常失灵。
所以,别光顾着转发RIP。
真想让那束光续命,办法俗气却管用:
1. 以后看演出,见到没护具的高空翻,直接弹幕刷“垫垫子”;弹幕刷多了,主办方比舞者更怕。
2. 报名比赛前,先问“有没有随队医护”,没有就退赛,退赛的人多了,赞助商先急。
3. 把500万基金当成投票器,谁不执行安全标准,就@基金拉黑,钱不给,看他还敢不敢省那5厘米。
26岁,本该是摔了拍拍屁股就能站起来的年纪。
他倒下的那一刻,街舞圈也摔了个大跟头。
能不能爬起,不看动作难度,看有没有人愿意先垫那5厘米。
别让下一次热搜,还是“舞者走了”。
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